品牌关注:产业链是如何形成的——对“正虹科技”做强农业强势品牌的调查实录

来源:经济日报 2004-03-18 14:49

 ● 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 不管哪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的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农户,与农民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给农民带来实惠,都要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
          ———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
  早春的南方,已经是暖意融融。
  记者坐在湖南岳阳市屈原管理区营田镇玉湖村村支书田伯若的院子里,和他轻松地聊着。
  田伯若全家有4个人,去年养了180头正虹猪,养猪收入达到2万多元。全村184户农民,有104户与正虹科技签了养猪合同,其中,养猪在200头以上的有8户,全村人均年收入为4000元。记者在他家猪圈里看到,每头猪耳朵上都别着一个“卡子”,田伯若说,那是猪的身份证,正虹给每头猪都建有档案,什么时候免疫,什么时候该长到多重,都有记录。田伯若说,他与正虹科技的合作已有6年,最开始只养了10头猪。他每年年初与正虹签订合同,使用正虹提供的种猪,正虹保证不管市场价格变化多大,猪出栏时都以合同价格收购,并无息赊用正虹饲料。这样一来,养的猪健康,养了猪也不愁卖,收入稳定,还学到了养殖技术。
  田伯若只是正虹科技10800个定单养殖户之一。湖南正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饲料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一家以生产销售饲料产品为主营业务的公司,为何又发展到农户养殖呢?农户养的猪全部由正虹收购后,正虹又怎样消化这些猪呢?这一条产业链是如何形成的?在这条产业链上,各方如何赢利呢?记者在告别田伯若以后,又相继走访了位于岳阳屈原管理区的正虹种猪场、正虹饲料生产车间、正虹科技大楼、正虹肉食品加工生产线,以及位于长沙的公司总部等。正虹“以饲料为主业,发展绿色种植、养殖,打通屠宰加工,掌控终端建立品牌”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
  正虹科技董事长吴明夏告诉记者,饲料工业一头连着农业,一头连着工业;一头连着种植业,一头连着养殖业;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公司;一头连着农村的“米袋子”,一头连着城市的“菜篮子”。正虹正处于这个交汇点和轴心上,正可以借此编织自己的发展蓝图,将正虹做强做大。
  为了稳步有效地实施这一战略构想,正虹在1998年投资1亿元组建了以“公司+农户”为经营模式的“兴农公司”,主要从事该模式下的专业饲料生产和销售、农户组织、生猪养殖和流通。投资3500万元建起了全国一流的现代化种猪场,为农户提供优质种猪,帮助农民提高粮食转化效益、缩短养殖周期,从而提高养殖效益。投入1.2亿元,创办正虹海原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兴建了年屠宰量为100万头生猪的肉食品加工生产线,解决了农民卖猪难的问题。1997年,公司投资5000万元,在饲料上游设立正虹商贸公司,专门从事饲料原料进出口业务;2002年,又投资5000万元在公司本部兴建一条年产40万吨现代化饲料生产线,公司总产能达150万吨,有效地满足了公司发展的需要,公司主业也得到巩固。“正虹”成为全国饲料生产企业所获得的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中国驰名商标。至此,正虹公司的农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
  正虹的思路很明确,公司和农户联合发展饲料业和养殖业,组成利益共同体,形式是“公司+农户”,方针是“双赢”,即公司赢利、农户赚钱,目的是用工业化的手段开辟一条面向“三农”,服务“三农”,带动农业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如何形成利益共同体?无息贷放饲料,扩大农民养殖规模;保价回收生猪,规避农户市场风险;强制防疫,抵御农户养殖风险;搞好科技服务,提高农户养殖水平;公司规范运作,政府保驾护航。在这个模式中,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实施主体,农民积极地参与,政府给予政策上的引导。通过三者的互动,农业产业化得以顺利实施。
  在离开长沙之前,记者采访了湖南省副省长、年轻的博士生导师甘霖。甘霖副省长告诉记者,从正虹的发展来看,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模式。正虹的可贵之处在于其上市后一直在做主业,即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虹既抓住了饲料这个环节,现在又上了肉食品加工线,彻底打通了产业链,改变了很多养殖户的养殖习惯,真正体现了农业工业化。它让农民享受了二次利润的分配,真正保证农民增收,企业也发展了。正虹模式对怎样去发展县域经济很有借鉴意义和说服力,对地方经济发展很有影响力。
  甘副省长的话为我们的这次调研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