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牌的短视与自主品牌的远见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商标专刊 2005-06-03 14:49

在5月24日召开的首届“创业中国高峰论坛”上,商务部国际贸易合作研究院院长柴海涛介绍说,即使是长虹、TCL、康佳这样在国内威望极高的品牌,出口产品中却必须有89%要贴上国外的牌子,才能进入欧美市场。
——《法制晚报》
对于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企业而言,贴牌战略不失为进入国际市场的一条捷径。在我国,不仅在彩电行业,手机、服装、电脑等许多行业都存在贴牌生产的方式,但是89%这个数字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我国贴牌生产出口形式增多,专家分析有国际、国内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入世后,中国由于成本比较优势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国内厂商缺乏产品创新和专利技术,加上国际市场推广能力的不足,代工生产是一段时间内部分行业参与国际分工需要面对的现实。其次,贴牌生产也是国内部分行业恶性竞争的结果。以家电行业为例,近年来家电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不惜降低甚至牺牲利润的价格战,给家电企业经营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国内市场短时间内无法消化扩张生产能力的情况下,企业无奈只能“走出去”,“隐姓埋名”做贴牌生产商,赚取微薄的加工利润。当然,除了现实的考虑之外,部分公司也另有“广积粮,缓称王”的初衷,希望能像格兰仕、三星一样创出自己的品牌。
就现阶段而言,贴牌战略确实给我国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贴牌”使闲置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设备折旧得以实现,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下降,促进了本企业的技术进步,加快了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满足了企业短期利益的需要;“贴牌”使我国企业摆脱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方便我国企业向国外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技术专家及技术职工队伍……但现实是,我们不能永远停留在打工阶段。根据日本经济学家估算,如果市场上的价值是100%的话,其中制造产生的价值只占25%,而这其中,还需要购买零部件,因此制造的价值至多只占6%~8%的份额。这就是现实:企业必须去追求品牌,而那是一种在全球市场上的争夺。因此,在不得不选择贴牌生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深刻地意识到,之所以会面临今天的局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缺乏强有力的无形资产——自主品牌。
打造出一个著名品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打造一个知名商标或驰名商标,打造一个知名企业。一个好的品牌,在内涵上是博大精深的;在影响上,是行业的巨人或参天大树。人所共知的“可口可乐”,一直是全球最有价值的商标。该公司曾夸口,即使企业在一夜之间烧成灰烬,公司也可以立即从银行贷款予以重建,不伤元气。
虽然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真正创出自主品牌,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任何一个知名品牌都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积累起来的,它不仅要以产品质量的不断完善为基础,其间还要进行大量的品牌投入。这种品牌投入是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具有较大的风险。品牌的价值,实际上也就是这种品牌投入的回报。自主品牌,就是企业既要进行生产投入,又要进行品牌投入。但是贴牌生产企业只进行生产投入,而不进行品牌投入,因而只获得生产投入的回报,其所得自然就比较微簿。如果把品牌生产商比作大脑,那么贴牌生产商就好比手和脚。两者之间天差地别。来自美国首席营销官协会的数字说,平均起来,贴牌生产商的产品毛利率为19%,而品牌生产商为27%。由于毛利过低,亚太地区最大的100家贴牌生产商的利润加在一起也只有40亿美元。
对于我国目前的贴牌生产厂商而言,应当对未来的市场竞争有更清醒的认识,不要满足于赚取短期的加工利润。应当看到,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部分行业还不是立即就全部对外开放的,还存在一定的缓冲期。在这段宝贵时间内,国内企业不应四处观望,而应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等方面下工夫,摆脱部分行业自身研发投入不足、关键部件受制于国外的状况,抢占整个产业链的高端位置,自如应对各种冲击和挑战。
尽管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份额不断增加,尽管中国成为了国际投资的首选目标,但是中国自己的品牌至今还难以在世界上争得一席之地。在过去10年里,国际品牌把中国当作一个低成本制造中心和销售产品的新兴市场,企业需要靠贴牌生产积累人力、财力、物力。那么,在未来10年里,我们期待看到中国的自主品牌在世界崛起。


作者:闻秋